本報記者 張文凌 通訊員 劉春媛《中國青年報》(2015年01月06日03版)
  “作為一個昔日共青團戰線上的‘老兵’,昆明青年運動的見證者、親歷者、踐行者,回望60年的歷程,許多鮮活的情節歷歷在目,心中想訴說的肺腑之言很多。”讀完近35萬字的《昆明共青團簡史》,64歲的餘紹成內心很不平靜。這位曾經的雲南磷肥廠團委書記沒想到,自己40年前的工作,竟然被寫入了史冊。
  2014年10月,歷時兩年多,國內第一部地方團史——《昆明共青團簡史》由昆明市黨史研究室出版發行,全書忠實記錄了從1950年至2012年62年間團昆明市委在黨的領導下走過的風雨歷程,是一部極具學術價值的史書。
  2014年11月28日下午,在滇池之濱的雲南民族村會議室里,41位昆明市共青團系統曾經的老團乾參加了一個特殊的團日活動——“把青春獻給祖國”。當團市委的年輕人為他們戴上團徽,遞上《昆明共青團簡史》時,兩鬢斑白的老團乾們熱淚盈眶、激動不已。他們中不少人當晚沒有合眼,一口氣讀完了這本書,“它是我們實實在在人生、青春和理想的再現”。
  此次主題團日的發起者、昆明市政協副主席張建偉是《昆明共青團簡史》的提案人。“寫團史”一直是曾擔任團昆明市委組織部部長的張建偉幾十年的心愿,這一夙願終於在2011年得以實現。
  那年,他的提案得到了昆明市委的重視,市委撥專款,由昆明黨史研究室組織出版,同時在中央黨史研究室和雲南省委黨史研究室的支持和幫助下,使該書成為了雲南省第一部由黨委部門撰寫的地方團史。
  自開題以來,從寫作方案到提綱擬定到專家學者幾次研討審稿,該書數易其稿,從編寫到出版,張建偉和當時還沒退休的昆明市黨史研究室楊萬河參與了整個過程。他們和此書的主要編撰者、昆明學院教授張蓉共同經歷了兩年多酸甜苦辣的日子。
  2012年4月至8月,張蓉和她的編輯團隊在昆明市檔案館里坐了5個月的冷板凳,每天帶著盒飯從早晨工作到下午。市檔案館保存的團市委卷宗只有548捲,其中1966年至1978年的檔案完全丟失。為了彌補這12年的空缺,張蓉他們又到雲南省圖書館查找了1950年以來的《雲南日報》。發黃、殘缺、一翻就爛的舊報紙佈滿灰塵,讓張蓉不得不戴著口罩工作。
  為了一份重要的資料,他們驅車幾十公里到外地的檔案館尋找;甚至一些細節內容,比如“十佳雛鷹少年”名單,他們會奔波幾個基層團組織去尋找。當最終在團五華區委找到這些資料時,張蓉竟激動得一夜未眠。
  就是在這樣的“修修補補”之中,此書最具價值的部分——“團昆明市委大事記”完成了。但所有參與編撰的人都有一個最大的遺憾:書中開了兩個“天窗”:“昆明市學聯換屆史”中昆明市第三次、第四次學生代表大會的時間和地點無處可查。1953年至1955年間,有關這段歷史片紙未留。“編委會經過討論,決定留下這個歷史的遺憾,以此教育後人,不重視歷史,最後就什麼都沒有。”張建偉說。
  在尋找歷史的過程中,張蓉發現了一群現在已經鮮為人知的“熱血青年”——“劉小三們”。
  1955年11月20日,青年團昆明市委接受了昆明二區私營第四聯合鐵工廠團支部書記兼工會主席劉小三等9名青年的申請,組織昆明市青年志願墾荒隊。不到一個月,6494人報名,社會各界向墾荒隊捐贈了5萬元的財物,這些都是包括小學生在內的成千上萬的群眾通過參加義務勞動和賣牙膏皮攢下來的。
  從1955年12月到此後的幾十年裡,這批墾荒隊青年在雲南高黎貢山下的潞江壩開發荒山,種植農作物。他們中大部分人一待就是一輩子,有的人甚至長眠於此。幸運的是,1986年調回昆明工作的劉小三至今還在世,張蓉幾經周折,在昆明市新迎小區的一棟住宅樓里見到了年過古稀的劉小三。此後,張蓉多次去劉小三家採訪,劉小三珍藏那些黑白照片,成為書中重要的歷史照片。
  當看到《昆明共青團簡史》封面上的聶耳雕像時,雲南省政協港澳台僑和外事委員會副主任楊光民樂了。
  上世紀80年代中期,時任團昆明市委副書記的楊光民還是一個30出頭的熱血青年。1984年,團市委在全市發起了為音樂家聶耳塑像捐款的活動,300多家單位、130多萬青少年參與了這一活動,1分、5分、1角,一共捐了7.2萬元。“這在當時可是天文數字啊!”楊光民記得,團市委的工作人員用了兩周才清點好這筆“巨款”。半年後,由上海雕塑家設計,北京師傅雕刻的紅色花崗岩塑像在昆明翠湖公園一個安靜而有文化氛圍的半島上落成。
  “開展活動是共青團的使命。60多年來,無論哪個時期,昆明市共青團都能做到方寸不亂、隊伍不散、工作不斷、精神不懈。究其原因,始終堅持黨對共青團的領導,做到有位有為是至關重要的因素。”曾主持團市委工作多年、現任昆明滇池國家旅游度假區管委會副主任的王月沖說。
  新時期以來,昆明共青團的工作進入到一個生機勃勃的時代:《跨世紀共青團發展綱要》的起草、《新世紀加強共青團工作的意見》的出台、青年服務體系的建立健全、“青年昆明行動規劃”的實施等活動的蓬勃開展,都充分體現了共青團作為黨的助手和後備軍所擔當的責任。
  60年來,昆明市共青團員從1953年的7500餘人發展到2014年的484766人;數千名團幹部走上各級領導崗位,其中擔任地廳級和縣處級的幹部就有數百名,成為昆明市各行各業的中流砥柱。
  在2014年11月28日的那個主題團日上,聽著老團乾們訴說心中無法割捨的共青團情結,團昆明市委書記歐明鋒覺得自己“找到了昆明青年的根、青年的魂”。“他們身上所凝聚的精神價值,是現在的團幹部和年輕人需要去傳承的。”他說。
  “總結昆明共青團60多年的歷史,是這個時代給予我們的禮物。”張建偉說:“青年在黨的領導下,用青春、熱血、理想凝聚出的是一筆寶貴的經驗,此書回答了一個問題:青年走怎樣的路,怎樣想,怎樣做,怎樣無愧於時代。”  (原標題:找到青年的根 尋回青年的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o35iotpf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